首页 > 《社会心理学》, 读书 > 《社会心理学》第12章 帮助行为

《社会心理学》第12章 帮助行为

2019年12月8日 发表评论 阅读评论 12627次阅读    

爱能拯救人-无论施与爱的人还是得到爱的人。
利他主义:一个利他的人,即使无利可图或者不期待任何回报的情况下,也会关心和帮助别人。

帮助行为发生的原因

社会交与社会规范

社会交换理论并不主张我们有意识地区监控成本和收益,只是表面这类因素能预测人们的行为。
- 奖赏:奖赏可能来自内部也可能来自外部
1. 内疚感:人们会尽其所能消除内疚感,减少不良感受,并恢复自我形象。
2. 坏心情-好行为现象的例外;
3. 好心情,好欣慰。快乐的人更乐于助人。
- 社会规范:生活中的种种‘应该’,就是社会期望,他们规定了我们生活中适宜的行为和应尽的义务。
1. 互惠规范:对于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,我们应当施以帮助和应尽的义务。
社会资本:支持性的联系,信息交流,信任与合作行为。
2. 社会责任规范:我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,而不要考虑以后的交换。
3. 性别与受助: 女士优先等;

演化心理学

  • 亲缘选择偏袒那些和我们有共同基因的人。
  • 互惠:互相帮助。偏远乡村比城市更多的互惠。
  • 群体选择:当群体之间进行竞争时,相互支持的,利他的群体比不利他的群体会存在的更长久。

比较和评价帮助行为的理论

两种亲社会行为:投桃报李的互惠交换和无条件的帮助。
- 真正的利他主义-同理心:我们会对那些我们认同的人产生同理心。
1. 好处:产生敏感的帮助行为;抑制攻击;增加合作;改善对污名群体的态度;
2. 坏处:有害性;不能照顾到所有需要 ;产生懈怠;引起偏爱,不公正;

帮助行为的影响因素

  1. 旁观者的数量
    其他旁观者在场会大大降低人们对事件的干预。
    注意:人多可能就不会注意到发生的事情;
    透明错觉:高估他人解读我们内心状态的倾向。
    旁观者效应:我以为他们也都知道。
  2. 当别人也提供帮助时
    亲社会的榜样能够促进利他行为。

    • 时间压力:我很忙,来不及了,先去上班吧;
    • 相似性:我们更多的对那些跟我们相似的人产生同理心,也更加愿意帮助他们。

帮助者的特点

  1. 人格特质。
    社会环境明显的影响着帮助的意愿,缺不存在明显的利他人格特质。

    • 的确有些人更倾向于助人。
    • 具有较高积极情绪,同理心能力和高自我效能的人更倾向于帮助别人;
    • 人格影响特定的个人对情境的反应。
  2. 性别:女性偏多容易帮助别人;
  3. 宗教信仰:确实,有些宗教的人更加博爱。

增加帮助行为

建议包括:转变帮助行为的抑制因素,教化帮助行为的社会规范,通过社会化让人们自势为乐于帮助的人。
- 减少模糊性,提高责任感
去个体化使得人们的责任感降低;提高自我意识的办法能提高责任感;
任何能凸显旁观者个人特征的事物能提高帮助的可能性。比如显示他的名字等。
- 内疚对自我形象的关注
干到内疚的人会已行动来减轻内疚感并维护他的自我价值感。
请求微小的帮助,使个体不能拒绝,除非他自己认为是个吝啬鬼。
- 利他的社会主义化;
1. 教化道德包容
道德排除:将某些人排除于自己道德关怀之外。利他主义的第一步是去除天然的内群体偏差。
2. 树立道德榜样:现实中的榜样,媒体的榜样;
3. 透过实践来学习;
4. 把帮助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;
5. 习得的利他主义。

Share
分类: 《社会心理学》, 读书 标签:
  1.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评论.
  1.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 trackbacks 和 pingbacks.

注意: 评论者允许使用'@user空格'的方式将自己的评论通知另外评论者。例如, ABC是本文的评论者之一,则使用'@ABC '(不包括单引号)将会自动将您的评论发送给ABC。使用'@all ',将会将评论发送给之前所有其它评论者。请务必注意user必须和评论者名相匹配(大小写一致)。